健康教育 首页 > 健康指南 > 健康教育

《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检测》等解读

更新时间:2015-07-27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解读

 

    一、标准制定的背景和目的 
  早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中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等指标出现升高;60年代研究又发现了肌酸激酶(CK)能在急性心肌梗死后更快速地升高,并且其同工酶CK-MB具有更好的心脏组织特异性。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曾提出将AST、LDH、CK及CK-MB作为心肌酶谱,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但是,心肌酶谱在临床应用中存在很多问题,如AST、LDH、CK缺乏心脏组织特异性,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升高不显著;检测方法学相关的干扰因素导致CK-MB检测结果在无心肌梗死的患者中异常升高等等。随着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80年代末,CK-MB质量(CK-MB mass)的检测试剂被开发,解决了酶学方法检测干扰的问题;90年代研究发现心肌肌钙蛋白(cTn)对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逐步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此外B型钠尿肽(BPN)和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的发现和临床检测的应用也帮助临床医生更早期地诊断心力衰竭,以及有效地鉴别心源性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随着检测技术灵敏度的不断提高,心脏标志物已不仅仅应用于心脏疾病的辅助诊断,hs-cTn、高敏C反应蛋白(hs-CRP)、BPN、NT-proBNP等指标更可应用于心脏疾病的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因此制定与时俱进的心脏标志物临床检测的应用指南,以规范心脏标志物临床应用时检测项目的合理选择、临床意义的正确解读与检测质量的全面控制。
  二、标准主要内容 
  本标准对适用于临床的心脏标志物进行了明确要求,即应具有较好的诊断、危险分层和预后估计的价值;对临床诊治病人有较好的指导价值;分析检测方法应特异、敏感、快速、便捷,费用合理。主要规范了两大类心脏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一类是用于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和风险评估的标志物,包括cTn、CK-MB、肌红蛋白、hs-CRP以及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的新标志物;另一类是用于心力衰竭诊治的标志物,包括BPN和NT-proBNP。本标准适用于临床实验室以及研制和生产心脏标志物试剂的单位,因此对心脏标志物的实验室检测性能要求进行了规范,包括分析前、中、后各阶段的质量控制,检测的标准化问题,精密度,参考区间与判断值,以及检测周转时间等。
  本标准还对目前心脏标志物临床应用中一些常见问题进行了充分说明,如心肌肌钙蛋白T和I,BPN和NT-proBNP,虽然各有特点,但临床意义相似,同一家实验室无需同时检测;cTnI存在多个不同检测系统,结果解读时应注意不同实验室不同检测系统间的差异;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脏标志物首次检测及复查时血液标本采集的时间点;心脏标志物床旁检测方法(POCT)固有的优缺点以及临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相关链接:关于发布《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前列腺癌临床应用》等4项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的通告

 

    《冠状动脉疾病和心力衰竭时心脏标志物检测与临床应用》解读

    

    一、标准制定的背景和目的 
  早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中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等指标出现升高;60年代研究又发现了肌酸激酶(CK)能在急性心肌梗死后更快速地升高,并且其同工酶CK-MB具有更好的心脏组织特异性。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曾提出将AST、LDH、CK及CK-MB作为心肌酶谱,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但是,心肌酶谱在临床应用中存在很多问题,如AST、LDH、CK缺乏心脏组织特异性,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升高不显著;检测方法学相关的干扰因素导致CK-MB检测结果在无心肌梗死的患者中异常升高等等。随着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80年代末,CK-MB质量(CK-MB mass)的检测试剂被开发,解决了酶学方法检测干扰的问题;90年代研究发现心肌肌钙蛋白(cTn)对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逐步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此外B型钠尿肽(BPN)和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的发现和临床检测的应用也帮助临床医生更早期地诊断心力衰竭,以及有效地鉴别心源性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随着检测技术灵敏度的不断提高,心脏标志物已不仅仅应用于心脏疾病的辅助诊断,hs-cTn、高敏C反应蛋白(hs-CRP)、BPN、NT-proBNP等指标更可应用于心脏疾病的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因此制定与时俱进的心脏标志物临床检测的应用指南,以规范心脏标志物临床应用时检测项目的合理选择、临床意义的正确解读与检测质量的全面控制。
  二、标准主要内容 
  本标准对适用于临床的心脏标志物进行了明确要求,即应具有较好的诊断、危险分层和预后估计的价值;对临床诊治病人有较好的指导价值;分析检测方法应特异、敏感、快速、便捷,费用合理。主要规范了两大类心脏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一类是用于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和风险评估的标志物,包括cTn、CK-MB、肌红蛋白、hs-CRP以及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的新标志物;另一类是用于心力衰竭诊治的标志物,包括BPN和NT-proBNP。本标准适用于临床实验室以及研制和生产心脏标志物试剂的单位,因此对心脏标志物的实验室检测性能要求进行了规范,包括分析前、中、后各阶段的质量控制,检测的标准化问题,精密度,参考区间与判断值,以及检测周转时间等。
  本标准还对目前心脏标志物临床应用中一些常见问题进行了充分说明,如心肌肌钙蛋白T和I,BPN和NT-proBNP,虽然各有特点,但临床意义相似,同一家实验室无需同时检测;cTnI存在多个不同检测系统,结果解读时应注意不同实验室不同检测系统间的差异;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脏标志物首次检测及复查时血液标本采集的时间点;心脏标志物床旁检测方法(POCT)固有的优缺点以及临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检测》解读

 

一、 标准制定的背景和意义
  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城乡人群的第一位死亡原因。监测发现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明显上升,预示以动脉粥样硬化为患病基础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正在升高。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研究都表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为此,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就要强调血脂异常的防治。
  

二、主要技术内容解读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是血脂异常防治的临床重要检测项目,主要用于由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所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个体化医疗和治疗监测。国内外普遍以LDL-C作为心血管疾病患者降脂治疗的最重要的靶标。根据患者的LDL-C的水平结合病史,一方面评价患者的风险等级,另一方面判断对患者是否应该采用医疗干预及干预的手段,同时还将LDL-C水平的降低作为治疗的目标。
  划分LDL-C采用固定切点,LDL-C<3.37mmol/L为合适水平,LDL-C在(3.37~4.12)mmol/L之间为边缘升高,LDL-C≥4.14mmol/L为升高。血脂异常治疗最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治冠心病,所以应根据是否已有冠心病或冠心病等危症以及有无心血管危险因素,结合血脂水平进行全面评价,以决定治疗措施及血脂的目标水平。
  由于血脂异常与饮食和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所以饮食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是血脂异常治疗的基础措施。在决定采用药物进行调脂治疗时,需要全面了解患者患冠心病及伴随的危险因素情况。在进行调脂治疗时,应将降低LDL-C作为首要目标。临床上在决定开始药物调脂治疗以及拟定达到的目标值时,需要考虑患者是否同时并存其他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即除LDL-C以外的危险因素)。分析这些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将有助判断罹患冠心病的危险程度,由此决定降低LDL-C的目标值。不同的危险人群,开始药物治疗的LDL-C水平以及需达到的LDL-C目标值有很大的不同。因此,LDL-C的准确测定极其重要。

 

                         ——摘自安徽省卫生计生委网

 

 

 

     

Email:hssong881@sina.com

急救电话:0559-4512950

专家热线:13965512439

版权所有:中国蛇伤急救网[安徽省祁门县蛇伤研究所]部分图片、文字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本网删除。  备案号: 皖ICP备2022009083号-1    皖公网安备 34102402000116号技术支持:时亿网络